2025-04-18 人阅读
2024年以来,天津市和平区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向高攀登、向新而行、向内升级、向深求索、向实迈进五个维度发力,书写深化民政领域改革新答卷。
聚焦向高攀登
构建“事业+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
为持续擦亮“津芯养老”服务品牌,和平区养老服务工作不断在追求“津味、津品、津质”上下功夫。先后对16家养老机构进行标准化测评,区分档次、划分层次,实施全方位提升行动,在保有1—2家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淘汰一批低端养老机构,引进和发展一批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同步提升老人家食堂、托老所质量。以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契机,在全区推广智慧家庭护理系统,吸纳物业家政、适老产物、送餐服务、医疗健康、心理咨询等市场主体入驻,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浴等服务。探索市场化中高端健康养老服务与普惠性养老服务并行路径,立足“健、医、康、养、融”,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园和全领域康养综合体。
聚焦向新而行
探索“物业+服务”社会治理模式
为加强社会治理工作,和平区重点打造完整式社区、嵌入式服务、合作式物业“叁大支点”。结合城市更新,开展“众筹微治”,通过居民众筹、公益慈善捐赠等方式,设立社区运营发展专项基金,实施“盘活+提升”行动,补齐和拓展家政便民、健康服务、文化休闲等服务供给,打造完整式社区。筛选引入小微商家作为“社区合伙人”,通过分时用房、分时用工的共建模式,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教、助康、助乐等便民服务。建立社区智慧云平台,采取居民点单、平台派单、商户接单的方式,实现一键预约、一表受理、一站服务。探索合作式物业,成立街域性物业服务公司,整合物业、物管会(业委会)和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大物业统管”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管理+”服务。同时,实行网格包干负责制,构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工+专业机构社工”的“3+”模式,让更多专业社工沉到一线、服务群众。
聚焦向内升级
激活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
和平区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着力激活养老、婚姻、社区、协会、慈善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养老服务龙头公司,打造和平区养老产业联合体,开展全周期、全产业链养老服务。编制养老产业目录,加快养老金融、养老保险、养老文旅发展,培育养老租赁业、养护照护业、居家服务业生态,促进“养老+行业”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推动政府养老专项债引导、市场主体运营、老年人再就业及“银龄行动”参与的“政府+市场+社会”银发经济运营体系建设。设立特色婚姻登记点,筹备建设婚俗文化展览馆,打造“一站式婚庆服务一条街”,助力甜蜜经济发展。试点在各街道建立社区公司联合体,挖掘周边商户资源和文化资源、服务资源,打造特色商街,组建商联体、商居联合体。组建行业协会招商联盟,发挥天津市家政协会、市蓝天救援队等领军示范效应,鼓励市无人机应用协会、市人工智能学会等加入。依托区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慈善“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计划推选30个慈善品牌项目,开发更多可复制的慈善项目,实现“输血+造血”良性循环。
聚焦向深求索
打通“数字化+可及化”供给链条
着眼改革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深度创造,和平区不断深化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创建工作,打造民生领域改革发展数据集成、数据建模的平台。在社会救助领域推行“物质+服务”模式,开展大数据摸底,形成助老、助小、助医、助洁、助残、助行、助浴、助餐、助急、助难等“十助”项目包,新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服务。在社会福利领域推行“数据+”模式,开发“和福”小程序,提供“儿童自闭康复+”“精康融合+”“老年认知障碍专区+”等服务。在社会事务领域推行“建模+惠民”模式,归集殡葬、社会保险、医保、卫健等数据,打通市—区—街道数据链条,形成民生数据模型,为基层减负。开发“白事惠”殡葬服务平台,汇集周边殡葬资源,在线明码标价,提供线上便捷服务。
聚焦向实迈进
打造“强基+增效”民生保障生态
和平区适应群众新需求,推进民生工作向求实、扎实、务实转变。把民政服务体系细化为192项具体事项,建立政策包、流程图、要件,编制“民政工作手册”和“为民服务手册”。推行社会救助领域“多件事一次办”、社会组织领域“一次办”、社会事务领域“一窗办”、养老服务领域“一张图”,加快改革步伐。构建“社联体”“养联体”“居家联合体”“高层联合体”。实施社会组织创新治理发展中心提质行动,把该中心打造成创新发展中心、创新治理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天津市和平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丁? ?华)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