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人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白山镇同富小学的学生们参加“开心屋马山公益行”活动。供图/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本报记者? 杨楚菲
“老师,这个被子像蛋卷一样,好软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白龙滩镇勉圩小学,六年级女孩小芸(化名)抱着刚收到的蛋卷被,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这温馨的一幕发生在3月24日—26日陈香梅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开心屋马山公益行”活动现场。
开心屋是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实施的儿童关爱社会服务试点项目,该项目将乡村教师培训为游戏操作师,由他们带领孩子们在开心屋中开展游戏和互动,帮助乡村儿童学会与情绪共处。在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下,该项目已在马山县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建立了15间开心屋,吸引了1.6万名6至12岁的儿童参与。
从“一间屋”到“一张网”:
满足乡村儿童的心灵需求
马山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部分学校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甚至占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如何让这些孩子开心地度过童年?基金会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2024年8月,基金会秘书长陈军带队走访了马山县12个乡镇的20余所小学。他们发现,许多学校不仅硬件设施亟须改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突出:62%的留守儿童存在社交障碍,45%的困境儿童因长期情感缺失陷入自我封闭。在民政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项目组最终选定7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覆盖学生逾2000人。
与此同时,项目在会宁县持续开展。在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开心屋项目首次落地会宁县5所学校,直接受益学生达1.2万名,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2024年7月,项目组再次前往会宁县调研,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需求。两年间,开心屋项目已覆盖13所城乡小学,培训校领导51人、游戏操作师150人,惠及学生2万余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66.7%。
从授业者到守护者:
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很多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儿童心理学,不知道如何组织学生做游戏。”马山县白山镇同富小学校长韦春叶道出了许多乡村教师的困惑。为此,项目组设计了“叁阶梯赋能体系”:初期培训夯实基础理论、学习操作方法,中期线上解答疑惑、精进技术,末期通过实地督导提升个案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输入—模拟演练—实操作业”的方式,教师们逐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白山镇电白小学四年级的小慧(化名)因家庭变故,性格变得孤僻,上课时总是沉默不语。班主任蓝老师接受开心屋项目培训后,尝试用学习到的游戏方法与小慧互动。第叁次活动时,小慧脸上露出了笑容,不仅与同学有了交往,数学成绩也从60分提升到了90多分。“原来教学不只有粉笔和书本,游戏和互动也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蓝老师感慨道。
“自2016年项目开展以来,我们每年会对培训课程进行一次升级。”项目总督导汤淼淼说,“不否定、不说教、不对抗是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开心屋就是让孩子们开心快乐的地方。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疏解,他们就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内生动力。”
从开心屋到“连心桥”:
构建全社会的关爱网络
“自从成为游戏操作师,曾经躲着我的孩子们,现在会主动抱着我说心里话。”马山县古零镇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分享道。
开心屋不仅让孩子们实现蜕变,更悄然改变着整个马山县的教育生态:白山镇城南小学将开心屋的激励方法融入日常课堂;加方乡中心小学老师在周末向家长传授开心屋的游戏技巧,改善亲子关系;在古零镇中心小学,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游戏操作师行列……
开心屋项目从最初的“输血式”帮扶,发展为培育当地力量的“造血式”模式;从关注个体心理健康的“治已病”,到构建预防体系的“治未病”,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开心屋项目不仅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也让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项目的推动下,家长、校长、公司等自发组成“后援团”“宣传部”,尽己所能助力项目推广实施。
“当公益从‘给予’变为‘共生’,就能唤醒整个社会的情感共振。”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月说。
窗外阳光正好,孩子们在专业服务与温暖爱心的守护下,正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来源:中国社会报?